长沙理工大学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开放注册)
搜索
查看: 3928|回复: 16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及师资概括、各专业介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14 11: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院简介
中南大学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长沙市,是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也是国家“985工程”部省重点共建的高水平大学。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02年5月由原中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原长沙铁道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计算中心、原湖南医科大学计算中心合并组建而成,现有教职工322名,在校本科学生4028人,研究生2190人。

    信息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38名,教授及相应职称67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长江学者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0人、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8人、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

    信息学院学科、专业覆盖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统科学、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等学科,现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湖南省重点学科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9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
 楼主| 发表于 2012-4-14 11: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重点学科与专业
类  别名  称
国家重点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湖南省重点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计算机应用技术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中南大学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       电气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控制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国家特色专业自动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物联网工程
湖南省特色专业信息安全
湖南省重点专业自动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
 楼主| 发表于 2012-4-14 11: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级学科二级学科
控制科学与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系统工程      导航、制导与控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系统结构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楼主| 发表于 2012-4-14 11: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级学科二级学科
系统科学系统理论      系统分析与集成
电气工程电机与电器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电子学      电路与系统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      信号与信息处理
控制科学与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系统工程      导航、制导与控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应用技术       软件工程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楼主| 发表于 2012-4-14 11: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师资概括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汇集了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知名学者、专家。现有教职工32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8人、教授及相应职称67人、副教授及相应职称90人。其中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的人选有:国家千人计划人选1人、国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入选省部级人才计划的人选有: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2人、湖南省芙蓉学者讲座教授1人、教育部青年教师奖1人、湖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8人;入选校级人才计划的人选有:中南大学升华学者特聘教授2人、中南大学升华猎英计划1人、中南大学升华育英计划3人。同时,还在国内外聘请了一批著名学者担任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
 楼主| 发表于 2012-4-14 11: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科专业

序号
专业名称备注
1自动化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湖南省重点专业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湖南省重点专业
3物联网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4信息安全湖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
5电子信息工程湖南省重点专业
6通信工程
7测控技术与仪器
8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9智能科学与技术
10信息高级工程人才试验班
 楼主| 发表于 2012-4-14 11: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生专业介绍

系统科学对各类系统的研究涉及到系统的分析与系统的集成两个方面。系统分析与集成的具体研究内容涉及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对系统机理、特性等作定性、定量的研究。以改造系统为目的的系统科学需要研究如何有效地获取系统的信息,并实现不同层次的信息集成,以达到系统的局部或整体的最优化状态。系统分析与集成旨在以系统科学方法为工具,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事各类系统,尤其是复杂系统的分析、设计、优化和决策,以便有效地刻画这些系统的内在规律性。系统分析与集成是系统科学的二级学科,是一门以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交叉性较强的新兴学科,主要的理论基础是数学科学、系统科学与控制科学与工程。

  系统科学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开发的学科组成的学科群。它着重考察各类系统的关系和属性,揭示其活动规律,探讨有关系统的各种理论和方法。系统分析与集成的理论和方法是系统科学领域的对象分析方法,正在从广泛地影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的众多学科领域,关系到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国家安全的全局。

  复杂系统科学是从上世纪中叶萌芽发展起来的,工程和管理需求快速增长大大促进了复杂系统科学的发展,逐渐成为计算机、通信、控制、信息、数学等多个重要基础理论科学的交叉热点,其最新的科学研究进展能够广泛促进多学科领域的研究和多工程领域的应用。目前我国在系统分析与集成领域需要密切跟踪国际研究热点,大力提高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平。华东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许多国内院校开设了这一专业。目前该学科领域国内比较有影响的高校有华东师范大学,设有该学科一级学科系统科学博士点。

  本校的该学科专业以复杂工业过程和交通系统为主要对象,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发展,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包括复杂系统分析方法及应用、复杂系统集成建模与应用、工业大系统控制理论与应用、工业企业优化调度与智能决策以及智能交通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混杂系统理论与应用等。目前已承担一系列国家级、省部级和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学术论文,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交流,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楼主| 发表于 2012-4-14 11: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电气工程是一门研究电能产生、传输、变换与控制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学科。电气工程学科以电工理论、电子技术、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研究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电气技术、电工理论及新技术、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等领域内电磁类对象的特性与电气自动控制的共性问题。电力电子、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网络通讯及智能控制等技术迅速发展,推动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使本学科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对社会进步具有广泛的影响和巨大作用。
  本学科可培养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五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四十多年来,本学科取得了巨大发展,形成了以电力系统控制技术、现代传动控制理论及技术、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及其工程应用、智能控制装置为重点,以冶金与机加工、电力、运输行业应用为主要特色的稳定研究方向:现代传动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智能控制、铁道电力牵引自动化、电力电子技术、加工过程控制、智能自动化装置等。
  电气工程学科在国内外都属于较为热门学科,特别是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电力系统的要求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国家正加大投入建设特高压输电网络、开发新能源发电领域,并提出开展“建设坚强的智能电网”方向的研究。我校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便开始发展工业企业电气化,在近年又重新大力重视与发展本学科。较扎实的学科基础与师资力量,再结合铁道电气的特色,虽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还有一定差距,但在同行业中发展迅速,具有显著的行业特色。目前,我校有一批教授长期从事电气工程方面的科学研究,承担了数十项有关电气工程方向的国家级和省部级以上重要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20项,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在电力牵引系统及其故障诊断、双级矩阵变换器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神经元电力谐波动态检测与治理等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学术成果。
  纵观国内外学科发展,我校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与综合,立足于现代科学系中生命力强、对社会的作用大、发展前景好的交叉学科。将电气工程与科学和近代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等的前沿技术融合,利用信息科学的成就改造与提升本学科的发展,朝着集成化、网络化、微型化、高度自动化等的方向发展。加强从整体上对大型复杂系统的研究,加深对微观现象及过程规律性的认识,同时利用信息科学的成就改造与提升本学科并开创新的研究方向。
 楼主| 发表于 2012-4-14 11: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一门涉及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及其工程应用的学科。本学科以电路理论、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基本理论为基础,主要研究现代电子电路设计与应用中的各种理论与新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自动化设计与系统集成芯片的研发;各种非线性网络的系统辨识与仿真的理论与技术;各种电子系统的故障诊断与宽带匹配的理论与技术;各种开关电容网络与功率电子学的理论与技术;图像语音信息处理与传输技术;三维图形处理器设计以及显示系统设计与验证技术;并应用这些理论与技术研究、开发各种现代电子电路系统。
  本学科在非线性的分析与综合、电路综合设计和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技术方面开展科学研究,经过长期的发展与积累,已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欠驱动机械系统、关联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混沌电路与信息处理技术、语音信号处理,视频信号处理、三维图像处理器技术、SOC系统集成设计以及基于SOC的三维图像显示系统的设计与验证技术、基于移动三维处理器的实时图像识别与三维建模等。目前已承担一系列国家级、省部级和校企合作科研项目,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楼主| 发表于 2012-4-14 11: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包括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二级学科。
  通信与信息系统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支柱,是现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学科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以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与交换、信息网络、信息处理及信息控制等为主体的各类通信与信息系统。它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电信、广播、电视、雷达、声纳、导航、遥控与遥测、遥感、电子对抗、测量、控制等领域,以及军事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各种信息系统。本学科其优势和特色在于它与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理论与技术、航空航天科学与技术以及兵器科学与技术、生物医生工程等学科有着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关系,并派生出许多新的边缘学科和研究方向。
  信号与信息处理又是信息科学中的核心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是当今发展最快的热点学科,随着信号与信息处理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已使世界科技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革。该学科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数理理论的发展而迅猛发展。本专业开展信息与信号检测、识别、处理及系统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该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在于它已渗透到计算机、通信、交通运输、医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军事、经济等各个领域。它作为当前信息技术的核心学科,为通信、计算机应用、以及各类信息处理技术提供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实用算法和实现方案。它探索信号的基本表示、分析和合成方法,研究从信号中提取信息的基本途径及实用算法,发展各类信号和信息的编解码的新理论及技术,提高信号传输存储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在当前网络时代的条件下,研究信号传输、加密、隐蔽及恢复等最新技术,均属于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的范畴。积极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不断地吸收新理论,在科学研究中运用交叉、融合、借鉴移植的方法不断地完善和充实本学科的理论,使之逐步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也是本学科的特点。近期目标是开展人类语言信息处理、语声识别、综合合成、图文模式识别,寻找人机交互通讯更直接更方便友善的界面系统,结合实际开展自适应噪声抑制、滤波、信号压缩恢复、人工神经网络、优质音响工程、相干检测、DSP应用、虚拟电子仪器仪表,工业控制自动化、系统稳定性研究、工业数据总路线及通信系统、工业节能调速控制技术研究等应用课题。
 楼主| 发表于 2012-4-14 11: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控制科学与工程是一门研究控制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学科。该学科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为基础,研究各领域内独立于具体对象的共性问题,它对各具体应用领域具有一般方法论的意义,而与各领域具体问题的结合,又形成了控制工程丰富多样的内容。本学科对相关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并在学科交叉与渗透中表现出突出的活力。同时,相邻学科如计算机、通信、微电子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也促进了控制科学与工程的新发展,使本学科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控制科学与工程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所属二级学科均可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设置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的二级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汇集了一批在国内外享有重要影响的知名学者、专家;其中博士生导师21人、硕士生导师60余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2人、教育部青年教师奖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科研条件优越,实验设施先进,承担了大量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重点项目及企业委托开发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数十项;出版专著20余部,在国内外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百篇;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楼主| 发表于 2012-4-14 11: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年10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通过自行审核方式获得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总体上,本学科处于国内先进水平,部分方向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目前,学科形成了5个学术研究方向。有教授和研究员21人,博士生导师8人,副教授/副研究员20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芙蓉学者讲座教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人,湖南省突出贡献专家1人,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湖南省学科带头人3人,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3人,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5人。在所有在职正式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者36人,国外留学或访问回国人员10人。
  学科研究方向上,形成了计算优化及其应用、软件工程与信息系统、网络优化理论及应用、图形图像处理与虚拟现实技术和可信计算理论及应用5个有特色的学术研究方向。同时拥有“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两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计算优化及其应用”方向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部分研究为目前最高水平。在包括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Journal of ACM》,《SIAM Journal on Computing》,《Bioinformatics》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8篇。“软件工程与信息系统”方向居国内先进水平,近五年来,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300余篇。“网络优化理论及应用”方向属于国内先进水平,在IEEE会刊、Computer Communication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82篇,并在INFOCOM、GlobeCom等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96篇。“图形图像处理与虚拟现实技术”方向亦属国内较先进的水平,在《Pattern Recognition》等国际期刊和《电子学报》、《中国图像图形学报》等国内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可信计算理论及应用”跻身国内先进水平,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近五年来,发表论文300余篇。上述方向在近5年来,完成和承担了包括973前期研究专项、国家863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0项、教育部重点课题等省部级科研项目30项,其他合作科研项目80项。
  未来本学科将通过长江学者、芙蓉学者、千人计划、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等方式,从国外引进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系统、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国际知名学者。同时,创造条件,从国内引进计算应用方面的知名学者。通过整合优化,争取近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2项,新增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到5项,每年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10到20项,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到2项,每年发表国际高水平期刊论文10篇(每个方向至少2篇),每年完成学术著作1到2部,每年新增博导1到2人,每年招收博士生40名。
 楼主| 发表于 2012-4-14 11: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学科研究领域主要以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中应用为核心,是控制、通信、计算机、微电子、信息等技术在交通领域中的交叉集成应用。在发挥我校在铁路信息技术方面的传统优势的同时,出于扩大学生专业面和控制专业的通用性考虑,扩充了控制科学与工程的培养内容。本学科自1981年取得硕士学位点以来,一直居于我国相关专业的领先地位。目前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家重点学科。
  本学科目前发展的特点是信息理论与技术、控制理论与技术在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呈点状密集应用,交通运输复杂大系统的宏观系统级理论和关键技术比较欠缺。因此,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未来发展,需要进一步分析处理融合通过采集和传输获取的交通信息。为参与交通的各级各类交通系统组成要素提供知识,进而完成复杂交通大系统的管理与控制,为该大系统中各要素的交互提供更高层级的信息和知识的支撑,最终达到综合化和智能化的要求。从而有效保证交通运输安全、提高运输效益和效率、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使大交通网络体系在安全、高效、环保、重载、舒适和经济等方面有明显改善。
  未来交通信息科技的发展重点将转向以智能交通为代表的智能车路协同、大城市区域交通检测与联网控制、交通信息资源整合、船舶移动物联网、车辆移动物联网、现代化交通管理技术、交通安全与应急处治技术、交通状况与交通设施的全方位实时感知技术、载运工具与货物状态在途监测与安全预警技术、一体化综合交通技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绿色交通技术以及为大众提供更安全、舒适、方便、快捷的现代化交通服务技术等方面。
  安全永远是交通运输的核心。本学科结合相关学科的成果,在保证交通运输安全,提高运输效益和效率,建设智能化、综合化的交通信息控制系统;长期以来注重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在高速铁路及安全预警技术、电力牵引与传动控制技术、机车车辆综合测试及故障诊断、电气化铁道供电技术、智能控制、信息采集、处理和传输、信息集成与控制等有关理论、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承担了一系列国家级、省部级和校企合作科研项目,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交流,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是一门涉及到多学科交叉且迅速发展的新兴学科。主要相关学科领域有: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等。
 楼主| 发表于 2012-4-14 11: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电气工程是一门研究电能产生、传输、变换与控制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学科。电气工程学科以电工理论、电子技术、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研究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电气技术、电工理论及新技术、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等领域内电磁类对象的特性与电气自动控制的共性问题。电力电子、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网络通讯及智能控制等技术迅速发展,推动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使本学科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对社会进步具有广泛的影响和巨大作用。
   本学科可培养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五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四十多年来,本学科取得了巨大发展,形成了以电力系统控制技术、现代传动控制理论及技术、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及其工程应用、智能控制装置为重点,以冶金与机加工、电力、运输行业应用为主要特色的稳定研究方向:现代传动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智能控制、铁道电力牵引自动化、电力电子技术、加工过程控制、智能自动化装置等。
   电气工程学科在国内外都属于较为热门学科,特别是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电力系统的要求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国家正加大投入建设特高压输电网络、开发新能源发电领域,并提出开展“建设坚强的智能电网”方向的研究。我校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便开始发展工业企业电气化,在近年又重新大力重视与发展本学科。较扎实的学科基础与师资力量,再结合铁道电气的特色,虽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还有一定差距,但在同行业中发展迅速,具有显著的行业特色。目前,我校有一批教授长期从事电气工程方面的科学研究,承担了数十项有关电气工程方向的国家级和省部级以上重要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20项,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在电力牵引系统及其故障诊断、双级矩阵变换器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神经元电力谐波动态检测与治理等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学术成果。
   纵观国内外学科发展,我校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与综合,立足于现代科学系中生命力强、对社会的作用大、发展前景好的交叉学科。将电气工程与科学和近代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等的前沿技术融合,利用信息科学的成就改造与提升本学科的发展,朝着集成化、网络化、微型化、高度自动化等的方向发展。加强从整体上对大型复杂系统的研究,加深对微观现象及过程规律性的认识,同时利用信息科学的成就改造与提升本学科并开创新的研究方向。
 楼主| 发表于 2012-4-14 11: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电子与通信工程是电子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构建信息工程领域。主要研究现代电子电路设计与通信的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以及信息获取、变换、传输、交换、通信技术及其工程应用。包括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自动化设计,非线性网络的系统辨识与仿真理论和技术,电子系统故障诊断与宽带匹配理论与技术,开关电容网络与功率电子学理论与技术,宽带通信与宽带通信网,图像语音信号处理,信号处理及其应用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及其应用。并应用这些理论与技术,研究、开发各种现代电子电路系统、通信和信息系统。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在上述方面已形成相对稳定且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本工程领域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经验丰富、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目前已承担了一系列国家级、省部级和校企合作科研项目,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本工程学科拥有设备先进配套齐全的现代通信原理与系统综合实验室,DSP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EDA实验等先进的教学实验平台,为本学科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开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长沙理工大学论坛 ( 琼ICP备10001196号-2 )

GMT+8, 2024-4-19 07:10 , Processed in 0.22031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